長者的餵食
面對長者因體弱或疾病而導致自我進食的能力減退,護老者應該按長者個別飲食的需要給予適當的協助,令長者回復自我進食的信心;一些完全依賴的長者,更需要耐性和愛心去護理,讓長者能繼續享受進食的樂趣。
網上短片: 協助有吞嚥及手部活動困難長者從口腔進食
護理目的
- 確保長者攝取足夠營養
- 預防哽塞而引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
- 鼓勵或協助自我進食有困難的長者,以減低長期依賴的習慣,令其逐漸回復全部或部分自理能力,加強他們的自主能力
- 令進食成為樂趣,並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進食前的預備
環境的預備
- 確保進食環境空氣流通、光線充足,遠離騷擾可以令長者專心進食
- 保持安全、舒適、整潔和安靜
- 充足的用膳時間
餐具的預備
(附圖一)
- 保持餐具清潔,使用防滑餐具,檢查食具的安全,如有損毁應立即更換
- 選用合適的餐具來協助長者,例如:以叉、匙代替筷子
- 選用較小的匙羹,有助控制每次進食的分量,減低哽塞機會
- 如有需要,可諮詢職業治療師的建議而使用適當的輔助器具,
- 例如:粗手柄的匙羹或叉、筷子輔助器、高邊的碗(容易勺起食物)、剪口杯(附圖一)
護老者的預備
- 態度要溫和,向長者解釋進食的程序,令長者明白及合作
- 保持個人衞生,餵食前先用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
- 協助長者餐前潔手,保持手部衞生,讓他們輕鬆舒適地進食,如有需要,可先替長者施行口腔護理以助增進食慾
- 評估長者的咀嚼與吞嚥能力,按需要給予適當的協助
- 餵食前與長者溝通可讓他們清楚地知道即將進食,對於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更可藉此機會談當天的菜餚,以提高他們對食物的認知和興趣;而在協助有視覺障礙的長者時,可詳細敘述食物種類、飲食器具及其擺放位置,令他們增強自信心
食物的選擇
- 根據長者的健康情況安排食物,可預先製作餐單。亦要配合醫護人員、營養師及言語治療師的建議,預備軟餐、碎餐、糊餐、流質的膳食或分量上的安排
- 糊餐要經過攪磨,為了增加長者的進食意慾,建議將肉類、瓜菜及穀物類如 飯、麵等分開攪磨,放在不同的器皿
- 考慮長者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及個人健康情況,確定給予的食物無誤和分量適當,例如:糖尿餐、低鹽餐或素食餐等
- 選擇安全及容易吞嚥的食物,經常更換菜譜,選取高營養的食物,可增進長者食慾及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
- 按需要給予適當的食物,例如:軟飯、粥或流質,將肉類去骨,去皮及分成小塊,蔬菜剪細段,方便進食,避免因食物太大而引致喉嚨哽塞的危險
- 避免太硬的食物,例如:果仁
- 避免較黏及爽滑的食物,例如: 蒟蒻、魚蛋、原粒提子、湯圓/糯米糍/年糕
- 避免入口易碎的食物,例如:蛋卷
- 避免給予長者太熱的食物或飲料,因會在吞嚥過程中燙傷口腔和舌頭
- 熱茶、水或湯要放在安全的位置,避免長者傾瀉致燙傷
長者的預備
- 鼓勵長者在餐桌上或在飯堂內一起進食,可增加長者食慾
- 協助長者挺直而坐,配合適當高度的餐桌,保持舒適正確坐姿
- 協助長者圍上圍巾,戴上假牙、助聽器及眼鏡(如適用)
- 協助有需要的長者在用膳前進行口腔護理,以增進食慾
安全餵食小貼士
- 確保長者在完全清醒時進食
- 進食時,讓長者把頭置於一個稍微向下的姿勢,有利於下頷向下,減低哽塞的機會
- 注意食物溫度,避免燙傷長者
- 觀察進食狀況,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切勿催促
- 餵食時不可過急或給予過多分量,待長者咀嚼吞嚥後才繼續餵飼,遇有不願進食者,應找出不願進食的原因,然後耐心地加以鼓勵
- 留意吞嚥困難的徵狀,例如:咳嗽、流口水、食物倒流入鼻或需吞嚥多次才能將食物吞下
- 觀察長者進食的情況,如遇有哽塞或噎到,應保持鎮定,並及早處理,如有需要應立刻送往急症室
- 哽塞或噎到的表徵:
- 發出連續性咳嗽
- 不能說話或呼吸困難
- 患者用手握住頸部,表現痛苦
- 皮膚、指甲或嘴唇變成紫藍色,嚴重者甚至失去知覺
- 不能自行進食的長者,要定時給予足夠的飲料,避免出現脫水情況
長者用膳後的護理
- 每次進食後,檢查長者口腔有否食物殘渣遺留在口腔內,以免容易引致哽塞;如有需要,協助長者漱口、清洗假牙或施行口腔護理並用濕毛巾清潔嘴巴,以保持個人整潔
- 移去餐具,圍巾等物品,讓長者舒服地休息
- 避免用膳後立刻讓長者躺臥,最少坐直三十分鐘,以免未消化的食物倒流而引致哽塞
- 要經常觀察一些較弱長者在用膳後的狀況,例如精神狀態、食物倒流入鼻、哽塞等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