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哀伤

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难面对的告别,但亦是每个人或迟或早都须要面对的。离世的至亲纵然像风筝般远去,但风筝的线并没有断,彼此的联系亦没有因为死亡而终结。让我们藉着风筝的线,告诉逝者我们正学习适应别离丶处理哀伤,同时将思念及祝福送给远方的他/她。

当至亲即将离世

医疗安排 病者丶家人及医护人员共同商议治疗意向及临终时的照顾计划。了解病者对後事的意愿,如殡葬丶器官及遗体捐赠安排等等。
照顾身体 保持病者的身体清洁及温暖;帮助减轻因痛楚丶气促丶口乾等身体状况带来的不适。
照顾心灵 协助病者回顾一生,寻找人生意义;帮助病者完成未了心愿,以减少不必要的遗憾;陪伴病者并运用身体语言或透过按摩及身体接触等来表达关心。
跟至爱道别 按病者意愿通知亲友来探望及送别;如病者身体许可,鼓励对方坦诚分享喜丶乐丶悲丶忧;亲友亦可向病者表达心意,包括道谢丶道爱丶道歉及道别。

当至亲离世後

亲人离世後有不少实际事务须要处理,丧亲者可根据重要性安排缓急先後,有需要时寻求其他亲友或团体的协助。

告知坏消息
  • 隐瞒离世消息会对在世亲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丶破坏家庭关系,甚至造成一生的遗憾。
  • 选择适当的时间及场合,并在熟悉的亲人陪同下才告知消息,有助长者面对丧亲的打击。
出席丧礼
  • 出席丧礼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实,并提供空间去抒发情绪。
  • 预先谘询医护人员,决定长者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出席丧礼。
  • 告知长者有关丧礼程序,有需要时安排亲友在过程中陪伴。
住屋安排
  • 共同商议,可考虑让长者在亲友家中暂住,家人亦可到长者家中留宿陪伴,让他们逐渐适应转变。
处理遗物
  • 处理过程情绪难免波动,家人宜协助长者将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收藏起来;将没有用途或重要性的丢弃或捐赠;将不确定的先收起,待日後处理。

哀伤反应

情绪
  • 悲哀
  • 孤单
  • 愤怒
  • 内疚
  • 焦虑
  • 无助
  • 震惊
  • 怀念
  • 解脱
  • 麻木
行为
  • 哭泣
  • 失眠
  • 叹气
  • 食欲不振
  • 坐立不安
  • 心不在焉
  • 梦见逝者
  • 呼唤逝者名字
  • 逃避人际社交
  • 保存或擕带逝者遗物
  • 避开回忆逝者的人或事
思想
  • 不相信
  • 困惑
  • 不断思念着逝者
  • 感到逝者仍然存在
  • 幻觉
身体
  • 胃部不适
  • 胸部压迫
  • 喉咙绷紧
  • 声音敏感
  • 呼吸急促
  • 肌肉乏力
  • 精神不振
  • 口乾

哀伤是至亲离世後的正常反应,其严重程度及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哀伤反应也会「时好时坏」,在特别日子如生忌丶死忌丶纪念日或节日会较为强烈。每一个人的哀伤经历都是独特的,不需要跟别人比较,只要跟随自己步伐便可。

处理哀伤

分享经历及感受 只有坦诚地面对及体会伤痛,才能真正接受和转化它。跟信任的亲友或专业人士谈论丧亲经验,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实。
参与丧礼或哀悼仪式 在丧礼中跟逝者道别丶说出未有机会表达的话语丶或是送上最後祝福等,都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实及处理情绪。
抒发哀伤情绪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抒发情绪,例如透过哭泣丶跟亲友倾诉丶写信给逝者丶书法丶绘画丶跳舞丶唱歌等。
回复生活规律 规律的生活可以帮助适应至亲离世後的转变,例如定时的作息时间丶均衡饮食丶适当的运动及社交活动等。
适应人生新角色 学习新的技能或发掘兴趣来适应新的角色,调整自我形象及人生观。
与逝者保持心灵联系 彼此的关系并不会因为逝者的离世而终结,它可以其他的形式延续下去,例如透过翻阅相片丶到坟前拜祭丶或以逝者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去行事,继续人生旅程。
珍惜现有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与逝者保持心灵上的联系的同时,亦可以将感情投放到其他亲友身上,且尝试开放心扉,认识新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当哀伤变得不能承受

• 持续的怀念/渴望,过度悲伤
• 重覆想着逝者/死亡
• 至爱离世长时间後仍无法接受
• 过分麻木丶苦涩丶愤怒或内疚

• 对逝者只有负面回忆
• 过分逃避令自己忆起逝者的人或事
• 无法信任他人
• 经常感到孤单或疏离

• 空虚或失去人生意义悲伤
• 未能找到人生新角色
• 失去兴趣或动力
• 想追随逝者一同死去

当以上的情况严重影响情绪或日常生活,就必须立即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协助。

社区资源:

医院管理局24小时精神科电话谘询服务
电话: 2466 7350 网址: https://www.ha.org.hk/
社会福利署
电话: 2343 2255 网址: http://www.swd.gov.hk/
善宁会
电话: 2331 7000 网址: http://www.hospicecare.org.hk/
赆明会
电话: 2361 6606 网址: http://www.cccg.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