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活出安康樂耆年-長者精神健康手冊
P. 44

2.  藥物是唯一的救星:有些人以為只要靠服藥                                   4,5,6  和打針,就足夠了,他們不

                接受或輕視改善生活和思想習慣的重要性,例如控制飲食、參與體能活動及
                保持正面思維等。這類單一論的思想                             7,8 ,經常限制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不聞不問 :有些人很消極、不理會與病情有關的資料或建議,採納所謂「駝
                            9
                鳥政策」,或將嚴重的病情淡化,拒絕接受有關自己健康情況的壞消息,以
                致未能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去控制病情。


            4.  情緒化:有些人只顧擔心、難過、自責、埋怨不公平或氣憤,被這些負面情
                緒盤據絕大部分思緒,但缺乏積極行動調理身心和控制長期疾病 。
                                                                                               3

            5.  相信宿命論:有些人認命                     4,5,6 ,認為疾病是冥冥中註定的,自己做什麼也是
                挽救不了的,於是抱著放棄、放任的態度,坐以待斃。存有這類思想的人往

                往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無能力改善病情                               9,10,11 。

            6.  退縮與孤立:有些人常自憐、自卑、認為命不如人,怕有病被人嫌棄,認為

                向人求助亦無補於事,並認為「有苦自己知」,拒絕與人交往,造成長期缺

                乏別人的支援和安慰,情緒變得鬱結、無助,對身心健康更為不利                                                     1,12 。





            Ⅳ . 積極思想和做法


            以下是一些積極處理長期疾病的方法,護老者可採納這些建議,作為輔導患者
            的方向,幫助病患者妥善面對患病的現實                                 7,11 :


            1.  積極接受事實:勇於接受病患的事實,不逃避、不否認、不淡化問題,不要

                光是情緒化,更別以過激反應將不能根治的長期疾病當作絕症般看待。

            2.  學習多方面調理方法:學習以不同方法去面對問題                                        7,8 。除了要服藥外,不少

                長期疾病同時需要飲食控制、復康運動、生活調整、或手術治療等配合。此
                外,病人更要學習處理負面思想和情緒,保持社交和有益身心的活動,才能

                有效地全面應付長期的疾病和壓力。

            3.  有病也可以生活健康:不少病人在未患病前吸煙飲酒,生活得不健康,得病

                之後反而激發了對健康和生命的關注和珍惜,從此選擇過著健康的生活。

            4.  尋求協助,病得不孤寂:即使有病也不要孤立自己,要向醫療人員學習治病

                的方法,要多與病友交換療養心得,彼此激勵士氣,並坦然接受親友關懷慰

                問及扶助等。不少研究顯示愈得到身邊的親友支持,對於所應付的長期疾病
                愈有幫助        1,12 。


                                                           41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